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韩宋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我要配资平台,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国务院《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明确,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正步入稳步发展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如何破解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多大的内需潜力?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智慧规划所所长姜鹏。他表示,未来伴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夯实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我要配资平台,推动地区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
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行动计划突出以人为本,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长期过程,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尤其关键,要让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姜鹏表示。
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姜鹏认为,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常住地也能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健全参保制度,完善社保转移接续政策;此外,健全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维护政策,真正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让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对于备受社会关心的住房与就业问题,姜鹏表示,应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住房需求;同时,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促进其在城镇稳定就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的权利。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如何充分释放各地城镇化发展的活力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一道难题。
姜鹏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分类施策。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推进城镇化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才能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
资金保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姜鹏介绍,目前,中央财政已经形成三方面的支持政策体系,包括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提高城镇承载人口能力和支持通过新型工业化来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配套支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城镇化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姜鹏表示。
具体来看,姜鹏认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相关工作。包括:推动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将政策性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市倾斜;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城市用好政府专项债券,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对城市发展中最迫切、最突出的安全韧性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
姜鹏分析,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加剧了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城市的安全韧性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应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来体系化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同时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用智慧化手段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行动计划对我国城镇化率提出了更高目标,即经过5年的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
姜鹏分析,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到6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距离发达国家80%的城镇化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姜鹏说,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超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和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伴随的基础设施扩容、产业发展提质、公共服务增效等发展,都将持续拉动巨量投资。”姜鹏表示,另一方面,城镇化对促进消费升级的作用尤为明显,伴随城镇化提质增效,多元化、特色化的服务和消费场景将不断涌现,将形成巨大的内需潜力,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需求也将得到充分释放。
姜鹏表示,综合来看,未来伴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夯实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推动地区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配资门户网观点